心理美文

心理咨询中常见的8种疗法(下)

作者: 审稿人: 时间:2013/04/08 00:00:00浏览:

五. 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源于霍姆 (Homne) 关于人的内隐行为是人心理的操作者之观点。而这一疗法是由一系列人共同创立的,其要点包括:
  1.它十分强调认知过程对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机的支配作用。它主张通过改变来询者的认韧模式,并辅之以行为疗法的技术,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这祥,随着来询者认知方式的改变,他的憎绪和人格降碍也会随之得到缓解。
  2.虽然“认知顿悟疗法”很重视人的认知方式对他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的影响,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疗法”那样,一味追究来询者早年生活经历(主要是指3岁前后)对当前行为的潜意识作用,它主要探讨来询者当前认知方式对他行为表现的影响。
  3.“认知领悟疗法”很强调来询者对自己问题症结中的非理性、非逻辑观念的深刻须悟,并以此来帮助来询者置新认识、评价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观念对自我的干扰。
六. 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疗法”由伯尔尼(Eric Berne,1910—1970)创立于50年代,其主要观点有:
  1.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 Self)“成人式自我”(Adult Self)和“儿童式自我”(Child Self)。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这3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2.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 人物。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之间的交互作用, 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life script)。反之,则会导致不良的人格表现,使人在交往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3.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integrated person),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4.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疗法”十分强调倾听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动来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冲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的生活脚本,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七.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所创立。它内容庞杂,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理论、性欲理论及精神防御理论等方面。其理论要点综述如下:
  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称无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意识指人能够知觉的心理活动,前意 识指人平时感觉不到,却可以经过努力回忆和集中精力而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指人感觉不到,却没有被清除而是被压抑了的心理活动。弗格伊德认为,许多心 理障碍的形成,是由于那些被压抑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
  2.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个人原始、本能的冲动,如食欲、性 欲、攻击欲、自我保护被等。它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事,并调节“本我”的冲 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则”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良知与负疚感形成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本 我”、“自我”、“超我” 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人欲维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3、人在维护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时,常对生活中的烦恼和精神痛苦采取某种自圆其说或自欺欺人等认识方法,以求心灵的自慰。弗洛伊德将这些认识方法称作“心理防卫机制”,通常包括解脱、补偿、合理化、投射、转移、升华及理想化等方式。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心理防卫活动多是无意识的,它们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
  4、为使人们领悟其心理障碍的根源,人们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疗,通过移情关系的建立来重塑人格。在这当中,心理分析师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联想、催眠、释梦等技巧来疏解思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减轻“自我”的压力,更好地面对现实。
八.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其理论基础包括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I.P.Pavlov, 1849—1936)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一1949)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主要有如下要点:
  1.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强化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可采取嘉奖或鼓励(正强化)的方式,也可采取批评或惩罚(负强化)的方式。由此,学习与强化,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的关键。
  2.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化使来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特定的学习环境促使来询者改变自我,摈弃不良行为。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主张对来询者的问题采取就事沦事的处理方法,不必追究个人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作用。
  3. “行为疗法”的常用疗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松弛疗法”、“模仿学习”、“自勇训练”、“厌恶疗法”、“泛滥疗法”等疗法,其核心均在于利用控制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来询者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重塑个人形象。